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聚焦 >  >> 
朱承|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环球热点评
来源: 文汇报      时间:2023-06-20 15:20:12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人类文明史上居于重要位置。如何接续中华民族古代文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是新时代中国人的时代之问,也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方面深刻阐述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进一步深化我们对中华民族精神标识的认识,为我们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五个突出特性”既是对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精神特质的高度概括,更意味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者的具体使命所在。 把握中华文明连续性的突出特性,不断深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根基研究 连续性是中华文明与世界古代文明相区别的重要特质。汤因比曾指出,在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个文明形态,只有中华文明是延续至今而且从未中断过的文明。冯友兰在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上写道:“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与世界其他文明相较,语言文字、历史文献、文脉传承、价值观念上的连续性,为中华文明的连续不断提供了可能,而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也决定了中华民族始终能够坚守自己的发展轨迹。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即使发生了大的社会变革造成文明的演进,也只是吸收新的养分来完成自身的变革而不至于断裂。近代以来的大变局,就是中华文明吸收外来文明完成了自身的古今之变,但总体上依然是在自己的轨道上革故鼎新。由此来说,只有科学地解释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来龙去脉,才能阐释清楚中华民族走自己的路的历史必然性。 把握中华文明创新性的突出特性,加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创新是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历史上,中国社会的发展虽时有曲折,但从来没有因僵化沉寂而走向崩解,正是因为其内部始终保持着自强不息、求新求变的创造性意志。从中华民族古代文明发展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正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推动的历史性创新。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里指出,“惟希望也,故进取”,“惟进取也,故日新”。坚持中华文明的创新性,就是要弘扬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以解决现实问题、应对时代挑战、顺应未来变革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不竭动力,顺势而为、日新不已,努力实现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宏伟抱负。 把握中华文明统一性的突出特性,自觉维护国家统一的核心利益 九州共贯、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精神气质。关于“大一统”,董仲舒称为“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华民族在思想文化、政治格局上的追求。中华民族自古就追求疆域领土统一、推崇中央政府权威、强调社会大同团结、注重文化共识凝聚,反对国家四分五裂、地方各自为政、不同团体互相倾轧、价值观虚无混乱。中华民族追求大同团结的内在精神动力,以及历史上各民族在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造就了今天团结融合、多元一体的良好格局。坚持中华文明统一性的突出特性,就是要坚定“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觉维护社会团结的安定局面,自觉维护国家统一的核心利益。 把握中华文明包容性的突出特性,着力扩大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 中华文明有着强大的包容性,具有“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气度与格局。冯契在谈到“中国的发展前景”时曾说:“中国要建设自己的文化,那就必须对自己传统的文化有全面系统的研究评价,也要对外国的文化有全面系统的了解研究。”今天,建设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更要扩大世界范围内多样文明的交流互鉴,既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也要善于借鉴和吸收优秀外来文化和世界文明的精华。当今世界盛行着保护主义、孤立主义和分离主义的意识形态,宣扬文明冲突的论断屡见不鲜,全球秩序的稳定与安全都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更有必要从互融、互通、互鉴的视角来看待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以交流超越隔阂、以互鉴克服冲突、以共存推动进步,通过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来推动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 把握中华文明和平性的突出特性,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和平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对全世界的庄严宣告和郑重承诺。中华文明向往“天下大同”的持久和平境界,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中华民族重信义、讲情义,注重国与国之间的和睦相处、守望相助。以和为贵是中华民族长久以来的精神标识,这对于推动国家之间和平共处、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对话交流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思想资源意义。只有世界范围内的持久和平,全球繁荣才能生生不息,人类也才可能有更加安全的未来。我们有必要大力弘扬中华文明热爱和平、追求大同的道义精神,大力发挥中华文明对于建设世界和平、推动全球发展、维护国际秩序的积极作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作者:朱承(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编辑:于颖

责任编辑:杨逸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