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聚焦 >  >> 
焦点日报:广州考古发现珠三角最大商时期遗址
来源: 南方都市报      时间:2023-06-29 07:45:37

高处俯瞰的广州黄埔竹园岭遗址商时期遗存挖掘现场。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相关资料图)

石矛。

砺石。

牙璋。

保存完好的石碾槽。

6月25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发布最新考古成果:经考古勘探发掘确认,广州竹园岭遗址商时期遗存分布范围约8万平方米,核心区域分布范围约1.5万平方米,是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考古发现确认的面积最大的商时期遗址。

据介绍,竹园岭遗址不仅填补了中新广州知识城范围商时期文化遗存的空白,更为重构广州东北区域早期历史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物材料,充分说明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到西汉早期阶段,九佛-镇龙-萝岗一带是北江下游流域和东江下游流域之间的一条重要文化走廊,在珠江三角洲早期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发现商时期形状大小不同的各类灰坑近1500个

竹园岭位于中新广州知识城核心区的黄埔区龙湖街何棠下村东侧,紧邻竹山路北侧,黄田村陂头岭遗址在其西约2.5公里,何棠下村榄园岭遗址在其东南约1.3公里,美丽乡村——迳下村在其东侧约1.8公里处。竹园岭由3个小缓丘连片组成,约呈“品”字形,最高海拔为53.8米。

为配合国有土地广州开发区JLXC-H5-1地块的出让,经广州市文物局组织,2021年8月至10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该地块进行了考古调查勘探,确认地块内的竹园岭有先秦文化遗存埋藏。2022年5月至2023年6月,在报请国家文物局审核同意后,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竹园岭遗址展开了持续三期的考古发掘工作,实际发掘面积共计13500平方米。经考古勘探发掘确认,竹园岭遗址商时期遗存分布范围约8万平方米,核心区域分布范围约1.5万平方米。

竹园岭遗址考古发掘共发现商时期形状大小不同的各类灰坑近1500个,其中部分形制规整、深度超过1米的灰坑应属储藏性质的窖穴或祭祀用途的祭祀坑;大小深浅不一的柱洞1800余个,其中相当一部分与干栏式建筑有关;还有长度不等、深浅不一的灰沟25条,推测与先民们生产生活中的自然或人工给排水有关。

出土数量最多的遗物是各类石器

竹园岭遗址商时期出土数量最多的遗物是各类石器,有戈、璋、戚、钺、锛、凿、镞、砺石、磨盘、杵、磨石、环、有领环等,以残器、半成品、废料或余料为主。有1件保存完好的石碾槽,磨制精细,为广东先秦考古发现所罕见;玉器很少,完整器仅见玉璧和玉玦;地表耕土层出土1件有銎青铜斧,是竹园岭遗址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件先秦铜器,但不确定时代能否早至商时期。

陶片出土数量并不很多,主要出自灰坑和文化层当中,以泥质灰陶和灰白陶、夹砂灰黑陶和橙黄陶为主,纹饰有长方格、方格凸点、重方格凸点、方格对角线、重菱格凸点纹、叶脉纹等等,可辨器形有泥质高柄豆、凹底罐、圜底釜、纺轮等,但陶片的拼合度很低,可复原者很少。

据介绍,从出土的石戈、石璋形制以及陶器的纹饰、器形特征来看,竹园岭遗址商时期遗存的年代应与萝岗隔田山遗址第一期遗存、增城墨依山遗址、增城浮扶岭遗址第二期遗存、东莞村头遗址第二期遗存等基本同时期,年代大致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商代中期前后。部分磨制精细、形制规整的石戈、璋、戚、钺、有领环和玉璧等应属于礼仪用器,追本溯源明显可以看到中原夏商礼玉文化的影响,反映出中原夏商礼制南渐珠江三角洲推进早期岭南中国化的历程。

竹园岭遗址出土数量众多的砺石、磨盘、磨石以及大量的石器残件、半成品、废料等,而陶片堆积并不丰富,缺乏可复原的成形陶容器。柱洞数量多,几乎遍布整个发掘区,但大多分布散乱、不成规律。从这些迹象判断,竹园岭商时期遗存很大可能主要是以制作加工石器等生产生活工具的场所,规模大、延续时间较长,表明周边还应存在同时期的大型聚落或墓地。

据悉,中新广州知识城地处流溪河流域与增江流域之间的河谷地带,伴随着中新广州知识城的建设发展,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开展了大量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工作,榄园岭、茶岭-甘草岭、沙岭、陂头岭、马头庄遗址等从史前到西汉南越国阶段一系列重要的考古发现,极大地丰富了对中新广州知识城蕴藏的丰富地下文物资源的认识。

采写:南都记者 许晓蕾 通讯员 穗文考

专家观点

竹园岭遗址是探索先秦广州的重要实物史料

李岩,文化学者、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资深考古专家

广州黄埔竹园岭遗址有两大看点。

一、面积大。

是迄今为止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发现的面积最大的商时期遗址,分布范围约8万平方米,核心区域分布范围约1.5万平方米。

这与调查及方法的改变有很大关系,而直接来源就是英德岩山寨遗址导致的改变。以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至夏商遗址,大一点的也就两三万平方米,小的甚至有几百平方米的。而英德岩山寨遗址的调查,区分了墓葬区和生活区,而这些墓葬区和生活区本身实际上同属一群人一个遗址,所以遗址的面积一下子增大了很多。例如韶关著名的石峡文化遗址,也就2万多平方米,但实际上这主要是以墓葬区为主的范围;而石峡文化的人住在什么地方?面积有多大?至今我们也还不是很清楚。而岩山寨就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这样与聚落相关的调查方法在广东地区就被普及开来,因此遗址面积倍增。

二、发现的遗存和主要价值。

竹园岭遗址发现的遗存当中,遗迹方面相对还比较薄弱,但遗物相当丰富,而且遗物当中有不少的制作工具和成品物件,包括磨制石器的砺石。有被切割痕迹的石器,还有璧、戈、牙璋等武器及礼器,而非完全是工具类。从这一点来看,这个石器制作场所并不一般,因为这些产品的使用并不是在制造场本身,而是要供给其他相应比较高等级的聚落。而这个相对比较高等级的聚落,目前还不清楚在哪里?也许在那8万平方米之内。

遗物中武器和礼器从形态上来看显然就不是完全本土化的器物。例如戈,早中商阶段的戈,在二里头遗址发现的也不少;距离我们较近的吴城文化遗址当中,也有发现;关于牙璋,广东地区的牙璋肯定来自于中原,并且还以广州为基地传播到了珠江口和越南北部。

在这样的历史图景当中,我们怎么来看待这批遗存的价值和意义呢?至少还要从两个方面加以阐述:首先这是岭南中国化进程在广州地区的历史足记。岭南地区成为中国的组成部分,并不是秦始皇平岭南才开始的,作为历史文化的岭南,中国化过程开始的时间很早,而早中商阶段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这些戈和牙璋就是载体。这些戈和牙璋显然已经本土化了,只有本土化了之后才有可能向外传播。

竹园岭遗址的面积如此之大,加之它位于黄埔区的丘陵与河谷地带,这些区域本身就是我们探索最早的广州的重点区域;竹园岭制作武器和礼器的石器制造场出现在这里,为我们探索先秦时期的广州(秦汉广州即任嚣城,今天的广州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先秦广州是两回事)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实物史料。毕竟岭南地区中国化的进程还有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就是在历史演进的过程当中形成了岭南的核心——广州,无论是先秦广州还是秦汉广州,探寻其形成过程,都是广东考古人肩负的使命。(据“考古李岩”公众号)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